烟台八大历史事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烟台 古名 烟台八大历史事件

烟台八大历史事件

2024-01-21 14: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海阳民兵远征爆炸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埋设地雷围堵、封锁敌人。

  1、秦始皇三登芝罘岛

  烟台古称之罘,又写作“芝罘”,因北有芝罘岛而得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东巡登临该岛。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在公元前219年东巡,“过黄(黄县,今龙口市)、(chui)(福山县,今福山区),穷成山(成山头),登之罘”;公元前218年又东巡,“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巡登之罘,临照于海”;公元前210年再东巡“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

  秦始皇三次东巡登临芝罘岛,其主要目的,一是歌功颂德,威仪四方,偶遇名山胜地,便刻石记功留迹。在芝罘岛,即有《之罘刻石》和《东观刻石》留于后世,其碑文载《史记》中;二是遍访仙境,寻求长生不老药。而芝罘岛依其本岛形状,酷似一灵芝植于海中,“灵芝”,神草也,故引得秦始皇三次光临。途中曾遇齐人徐福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再次东巡时,徐福又进言:“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为此,秦始皇“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然而,巨鱼易杀,仙药难求,就在射杀巨鱼之后不久,在返回都城的路上,始皇帝即暴病而亡,宿愿终未能实现。

  秦始皇东巡登芝罘、射巨鱼,场面壮观,影响深远,后世传为佳话。唐代诗人李白在《古风》诗中有生动描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qi)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福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2、徐福,即徐(fu),字君房,生活于战国末至秦时期。齐郡黄县(今龙口市)徐乡人。当时徐福为方士,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航海家。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寻求长生不老药,途中遇见徐福,他向秦始皇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有仙人居住,要求派童男童女数千人前往,入海向仙人求长生不老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东巡,徐福又向秦始皇谎称,上次入海,途遇大鲛鱼,没有到达目的地,再一次请求派童男童女并携带武器、医药百工前往。经学者考证,徐福率数千童男女冲破艰难险阻,乘船东渡,途径韩国到达日本,数年未归,把山东半岛的先进文化及工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日本和韩国,使处于绳纹文化时代的日本列岛迅速迈进弥生文化时代,对日韩两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中、日、韩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的先驱,受到中、日、韩人民的世代敬仰。

  徐福东渡作为中国航海史上最早的历史事件和人类交往的文化现象,成为研究古代文化交流和海上交通的一大课题,引起中、日、韩以至整个东亚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关注。徐福东渡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创举在齐鲁文化和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著名史学家何兹全教授指出,徐福东渡作为海洋文化的典型事例说明,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本身就兼有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两个方面的内涵,二者不可分割。

  3、全真道教创立

  “全真道”,亦称“全真教”、“全真派”。是由宋代陕西人王重阳及其七名弟子在牟平昆嵛山创立。

  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名王zhe)自终南山来到宁海(牟平),先后收马钰、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为徒,在宁海全真庵讲道并创立全真道。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以“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全真道不尚符(lu),不事烧炼;道士须出家,不结婚,并禁荤腥。全真道创立后,初期的讲道场所在昆嵛山“烟霞洞”。全真道后来发展为多派多支,主要是“海上七真人”各自创立的支派,称“全真七祖”,即马祖(马钰)遇仙派、谭祖(谭处端)南无派、刘祖(刘处玄)随山派、丘祖(丘处机)龙门派、王祖(王处一)嵛山派、郝祖(郝大通)华山派、孙祖(孙不二)清静派。全真道以昆嵛山为中心,东至荣成、文登,西至即墨、莱州,形成全真宫观区。宋元两代和明初,相继建起昆嵛山宫观群、荣成槎山“全真洞”、莱州寒同山“神仙洞”、烟台“玉皇庙”、“蓬莱阁”等著名宫观。全真道由此蔓延至中国北方各地,与“正一道”形成北南两大教派。

  “全真道”的创立迎合了当时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意志,得到他们的赏识和保护,被用来维护封建统治。全真道重要代表人物丘处机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尊称为“神仙”,号长春真人,并授权总领天下道教,掌管北京天长观(今白云观),全真道一时极为兴盛。

  4、奇山守御千户所设立

  明朝初年,倭寇袭扰山东沿海,十分猖獗。明洪武三十一年二月(1398),东瀛倭寇侵袭宁海一带海疆,宁海卫直辖的百户何福率兵抵御,在激战中阵亡,镇抚卢智被杀。三十一年五月,魏国公徐辉祖巡视山东沿海,认为山东沿海防御力量不足,难以扼制东瀛倭寇的偷袭,决定在胶东沿海增加防御力量,将现海阳、荣成、威海市环翠区境内的千户所和百户所增扩为卫的建制,设立了大嵩卫(海阳市境内)、成山卫、靖海卫(荣成市境内)、威海卫(威海市环翠区境内),并在现烟台市芝罘区境内的奇山北麓增设了奇山守御千户所,隶属山东都督府都指挥使司直辖。由于这个千户所坐落于古代奇山(现塔山)的北麓,因而称之为“奇山守御千户所”。

  奇山守御千户所设在距海岸约1公里处,建城池一座(后称所城),所城全长约0.6公里,系砖砌墙,城墙厚2丈,高2丈2尺。城墙之上可行军驰马,城外四周人工挖掘的护城壕环绕所城,壕沟宽3丈5尺,深1丈。所城东南西北各设一门,东门称保德门,西门为宣化门,南门为福禄门,北门为朝宗门。四门之上均筑有二层楼阁,一层为指挥所,二层为了望台。此外,四门之上还筑有庙宇,东门为二郎庙,西门为三官庙,南门为财神庙,北门为药王庙,城墙上建有四座较坚固的敌楼(与碉堡形状相似),各敌楼之间建有12座半圆弧状的堡,突出在城墙之外,可在三面观察敌情而不留死角,并可作为临时的屯兵处所。“所厅”建在北门里(今永发胡同),用于召开会议等。所城西北设有千户所的衙门。城内的“十”字大街与四门相通,并建有环形的车马道通达城墙之上。整座守御所背靠青山,虎视芝罘湾,是一座气势壮观的军事城堡。

  奇山所建有规范的报警体系,在千户所的防区内设有8座报警用的狼烟墩台,自西向东分别是营后墩(宫家岛)、木作墩(乳子山)、埠东墩(通伸冈)、熨斗墩(烟台山)、现顶墩(金沟寨)、清泉墩(清泉寨)、石沟墩(石沟屯)、庙后墩(庙后玉皇顶),墩与墩遥相呼应,遇到敌情,即昼升烟,夜举火,传递信息,形成一条沿海报警线。在8座狼烟墩台中,最为著名的是熨斗墩台,它位于奇山守御千户所城北侧海边的一座小山上,此山因突入海面,状若熨斗,因此,早年的芝罘渔民称此山为熨斗山,后因设狼烟墩台而称烟台山。

  奇山所城建立后,长时间没有发生重大倭寇侵扰事件,基本处于安宁太平时期。为此,清康熙三年(1664)将奇山所废除,军改民地,官兵解甲,从事渔农工商。奇山所的设立,为日后烟台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烟台开埠

  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1858年6月、1860年10月又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增开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天津为通商口岸。1861年初,英国领事官马礼逊到山东进行“考察”。认为登州口岸不适合于开放,原因是港口水浅,且没有船舶避风场所。遂东下来到烟台,认为烟台有优良的港湾,适合船舶停靠。同年5月,清政府批准由烟台取代登州为通商口岸。1861年7月(咸丰十一年六月),三口通商大臣(主管天津、牛庄、烟台通商事务的官员)崇厚派直隶候补知府王启增等人到烟台筹办开埠事宜。王启增等人抵达烟台后,经过短暂的筹备,将烟台作为山东省第一个对外开放口岸,于1861年8月22日(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宣布开关征税。此后,清政府又将登莱青道由莱州移到烟台,登莱青道道台兼任东海关监督,专司中外税务。

  烟台开埠是旧中国向半封建、半殖民地过渡时期的产物。开埠以后,烟台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海疆小镇打破了往日的平静,从此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从英国人于19世纪60年代初率先在烟台设立领事馆起,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先后有17个国家在烟台设立了领事馆,外国人直接参与管理海关税务,几十家外国洋行在烟台开办,外国大量过剩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烟台,又从烟台口岸运走廉价的土特产品。这种不平等的政治、经贸关系促成了烟台的畸形发展,烟台由此而迅速成为外国投资者的乐园、外国侨民的集中居住地、区域东西方文化中心、物资交流结算中心和货物运输集散地。烟台也由此成为世人瞩目的地方。

  6、海阳地雷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海阳县(今海阳市)成立抗日民主政府,领导海阳人民反扫荡、打游击,号召民兵用地雷消灭日本侵略者。1943年5月30日,瑞宇村民兵队长于凤鸣在瑞宇、东村庄之间的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炸死从行村出来抢粮的日伪军5名;同年8月20日,赵疃村民兵队长赵同伦带领民兵赵乾江、赵守福在村西野虎岭埋雷两颗,炸死炸伤日伪军7名。初战连捷,充分显示了地雷的巨大威力,也鼓舞了全县人民的斗志,地雷战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展开。随着地雷战的节节胜利,日军饱尝了地雷的苦头,调来了工兵及探雷器。敌变我变,民兵埋雷的技术及战术也步步提高。由起初埋“等敌雷”,发展到“飞行爆炸”、“将计就计”、“送雷上门”等多种布雷方式,使敌人防不胜防。在实战中民兵们还发明了石雷,发挥山区石头多和石匠多的优势,就地取材,村村是制造石雷的兵工厂,随地取一块石头把中间凿空,装上自制的土炸药,就成为一个威力很大的石雷。特别是民兵们发明了一种天女散花雷,这种雷是把大块石头中间凿空并装上炸药,然后装满碎石铁片,一爆炸,碎石铁片就象天女散花一样飞溅。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蝎子雷、鱼钩雷、头发丝雷、子母雷、连环雷、天雷、水雷、胶皮雷等。这些地雷都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抗日战争中,海阳涌现出胶东区以上民兵英雄150余人,有3个村被授予特等模范爆炸村称号。海阳被评为“战斗模范县”。海阳地雷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7、杨禄奎事件

  1945年8月,烟台市迎来了首次解放,全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医治战争的创伤,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在这种环境和形势下发生了“杨禄奎事件”。1947年5月23日下午5时40分左右,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驻烟台办事处(简称联总)职员史鲁域琪,驾驶着一辆中型吉普车在烟台大马路东的森林路向南飞驰,迎面而来的人力车夫杨禄奎见车速过快,急忙向马路右侧躲避,史鲁域琪却毫不减速,眼睁睁地将杨禄奎连车带人撞倒在地。人力车的车轴被轧断,杨禄奎的后脑部破裂,血流满地,其状惨不忍睹。肇事后,史鲁域琪见死不救,企图驱车逃逸,被现场目击的同胞李万淮制止,他才被迫停车,将杨禄奎送到附近的医院进行抢救。但因伤势严重,医治无效,杨禄奎于当日夜晚11时死去。消息传开后,群情激奋。前段时间刚刚发生的“联总”职员殴打两名中学生和一名工人的事件,全市人民的愤懑尚未平息,又发生此等撞人惨案,人民更加愤怒了。全市的工人、学生等各界人士纷纷组织起来,采取集会、游行等方式进行抗议,声讨肇事者。中共烟台市委、烟台市人民政府、市总工会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联合起来向“联总”提出强烈抗议,终于迫使其接受成立治丧委员会、给死者送葬、抚恤死者家属、赔偿损失和公开道歉等条件。同时,设立烟台地方法院临时法庭,对肇事者进行公开审判。至此,“杨禄奎事件”得到圆满解决。

  震惊解放区的杨禄奎事件,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告终。这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后,第一次取得外交斗争的胜利,这一胜利意味着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人肆意欺凌中国人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人民掌握了政权,翻身做了主人,自身权益不容侵犯,同时也向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维护者,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不容侵犯。

  8、建设国家级沿海开放城市

  烟台市是国务院于1984年批准的首批国家级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在北京召开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天津、上海、大连、烟台、青岛、宁波、温州、北海、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城市和海南行政区。会议研究了如何加快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步伐、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等问题,确定要发挥沿海大中港口城市的优势,开创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新局面,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按照中央会议精神,烟台市从本市的经济特点出发,确定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改造市区原有企业;二是兴建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是实行工贸结合,大力发展进料加工出口;四是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据此研究制订了《烟台市实行进一步开放,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方案》,方案就发展烟台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提出一系列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制定了若干鼓励来烟投资、经商的优惠政策,规划了兴办烟台经济开发区的建制、规模和实施方案等。开发区的具体位置定在福山区境内的夹河以西、柳林河以东、柳子河以北、海岸线以南,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初期开发范围为2平方公里。对此,国务院以(84)国函字149号文件批准了上述规划方案。

  1985年3月20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烟台开发区的开工建设,标志着烟台市城市发展迈进了新的历史时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